自《隐秘的角落》上线,欧博导演辛爽的采访就没停下来过,接受我们采访,已经是深夜11点。 他本以为这部剧上线后自己能休息一下,结果更忙了。 因为他拍了一部有可能是今年口碑最高的国产悬疑剧,而且自己还是个新人导演。 巧合的是,在采访辛爽之前,我们刚刚结束了对该剧原著《坏小孩》作者紫金陈的专访。 他丝毫不加掩饰对辛爽的赞赏。 “辛爽导演拍完这部戏,业内所有人应该都会认识他。” “能把一个故事讲好的导演,业内是比较少的,尤其是一个复杂的故事,辛爽把各个节点抠得非常好,完全超出我的预期。” 无论是画面的电影质感,还是触动人心的剧情,《隐秘的角落》都备受好评,这让外界对辛爽也多了一份好奇。 紫金陈在听到辛爽这个名字的时候,内心也迟疑了一下。 这是部悬疑剧,需要强大的逻辑支撑,而辛爽是音乐人出身,《坏小孩》则是有名的推理作品,皇冠紫金陈一度担心他的艺术风格会盖过逻辑思维,讲不好这个故事。 但和其他从小玩音乐的人不同,辛爽是在大学毕业后才加入的乐队,这之前,他是北京一所大学法律专业的学生。 或许是大学四年法学思维的训练,让辛爽拥有了比一般艺术流导演更强的逻辑构建和推理能力。 总之,他用《隐秘的角落》交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。 1. 秦昊+王景春+张颂文,我拿到了游戏里的顶级装备 《隐秘的角落》好评最多的一点非演员演技莫属,这是一部集结了秦昊、王景春、张颂文、李梦等电影大咖的网剧,三个小演员也灵气逼人,全员演技在线。 辛爽用“游戏里的顶级装备”来形容这个阵容,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演员,“现场你只需要让他们把他们能做到最好的东西做出来,那就很开心了,所以谈不上什么指导上的压力。” 在现场,辛爽时常被演员们的表演打动。拍摄秦昊扮演的张东升和妻子徐静在停车场分手那场戏时,剧本只是把大概情境描述了一下,台词也很少,真正的情感递进和细节动作全靠演员现场发挥。 当秦昊说完“我还有机会吗”那句著名出圈台词后,看到妻子冷漠的回应,DG游戏他情绪突然崩溃哭出声来,哭到比较大声的时候还扶了下眼睛去擦眼泪,然后停止哭泣目送妻子离开。动作表情一气呵成,这些都是秦昊的临场发挥。 开拍前辛爽和秦昊讨论这场戏的时候,二人达成过一个共识,一个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,首先是个人,会有人的七情六欲,所以张东升所有的心理的动机,都要符合一个人类的特征。 和妻子做最后的分别时,张东升是真的动了杀人的心思,但也是真的哭,想要挽回这段感情。 “一段8年的婚姻,即使最后我因为一个错误的爱,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式,但是除了那种恶,他真的没有爱吗?” 在辛爽看来,秦昊在表演时能把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循序渐进表达出来,就是表演的层次,也是他想传达给观众的视听感受。 这种视听反应到观众层面,欧博注册就是电影质感。 辛爽在现场会跟演员们共同创作,讨论一场戏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氛围,人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情感,在有限的时间里,把视听做到最好。 剧中朱朝阳的扮演者荣梓杉在拍摄这部剧时正好赶上变声期,遇到情绪激昂的情节,比如父亲的死亡,需要他的台词有所起伏。变声期的青少年音域狭窄,放大声音会给人一种K歌过度的感觉,音调改变、疲劳而嘶哑,而在那场表演中,这样的声音反而贴合进了情绪。 这让辛爽如获至宝,“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,我没法设计,相当于是缪斯赐给我们的。” 2. 痴迷隐喻、晦暗的表达,“你可以看一下第三集那首歌的名字” 演技之外,关于《隐秘的角落》剧情中隐藏的线索,和对线索的解读,也令观众乐此不疲。 比如剧中第二集片尾曲的歌词很晚才出现,“我在那个歌词里边,欧博代理其实已经埋下了朱永平的结局。”而第三集片尾曲是没有歌词的,“但是你可以看一下第三集那首歌的名字”。 第二集片尾曲《犹豫》其中一句歌词是:隐藏着的凶手,窥视你的把戏,跳着舞的父亲倒地而去。第三集没有歌词的片尾曲是《Dancing With The Dead Lover》。 这种隐喻的表达手法,早在辛爽参加《幻乐之城》时已初现端倪。节目里,他在和萧敬腾合作短片《我》之前,主动让出“A级”资源,选择用魔术师的“傀儡”来象征人的黑暗面,让萧敬腾一人分饰两角。 短片最后是一个类似悬疑电影《致命魔术》的开放式结局,而且镜头开始与收尾遥相呼应。和《隐秘的角落》一样,看完后,现场的主持人与嘉宾在评价《我》的艺术水平之前都在互相问:“你看懂了吗?” 将解读的权力交给观众,是辛爽对待故事一贯的处理态度。 《隐秘的角落》上线后,他做了一个决定,不再以任何官方的角度向观众解读剧情。“如果我告诉你了,这个事就特别无聊,会剥夺观众的乐趣。” 把线索隐藏在细节中,是辛爽一直以来所痴迷的戏剧表达方式。他特别喜欢大卫·林奇编剧和执导的一部美剧《双峰》,在这部讲述FBI探员去双峰镇调查女中学生被谋杀事件的剧里,。到处充满了神秘事件和诡异疑点,而且没有结局可言。 许多人被女中学生的死亡之迷所吸引,也为侦探怪异的侦破方式着迷,辛爽也不例外。他被整部剧所呈现的特异风格,和那种怪诞唯美与迷离的气氛深深吸引。 “为什么痴迷,是因为我觉得那些东西如果你做得足够好的话,对观众来说是一个乐趣,并且你这个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反复观看咀嚼。我是喜欢这样的东西的,这个事也是我想追求的。” 3. 后期仍在修改,“在有限的时间里,把视听做到最好” 直到我们采访当天,辛爽仍在忙着做《隐秘的角落》后期,里面还有一些声音需要处理,他希望能呈现的更完美。 《隐秘的角落》本质上是一部商业片,承担着平台推广星钻会员的重任,但辛爽是把它当艺术品来做,12集的短剧,光后期就做了7个月,其中大量时间他都泡在录音棚里,作为一个细节控,他会把控每一场戏里声音的输出。 “它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商品,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生产的工业的东西。” 在漫长的后期时间里,辛爽习惯先剪辑一个版本,然后放上几天,再拿出来看。他会有新的感受,然后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修改,如此反复打磨,便有了最终的《隐秘的角落》。 这中间一定会有纠结的时候,但身为导演,总要做一个决定,这也是他认为的导演的最终职责。 他会在片场给予每个演员一定的创作空间,“因为每个和你合作的人都是艺术家,你们之间是共同创造的关系,他们不是你的服务者。”但最后拍板的人还得是自己。 《隐秘的角落》从筹备到播出历时一年有余,他将其形容为一场极限运动,拍摄时,他每天要在片场为各种事务做至少20个决定,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个。 “每个事情都会特别焦虑,因为你没法保证你做的每个决定都是对的,很有可能你昨天觉得这是对的,明天就觉得是错的,那错了你就会焦虑。” 做的决定多了,他也会反思,“有的时候错误的决定不一定是真的错误,很有可能是一个叫风格的东西。” 至于辛爽的风格,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中获取。 4. 从小看《渴望》,大学读剧本,毕业组乐队 辛爽曾是joyside乐队的鼓手,他们本来分属于不同的乐队,因为经常用一个排练室排练,渐渐走到了一起。他热爱摇滚乐,梦想成为摇滚明星,后来发现此路不通,于是想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。 导演,就是他找到的另一种方式。 他从小喜欢看电视剧,《渴望》《空镜子》《贫嘴张大民》 都是他少年时代的印记。老剧里呈现的中国民间生活百态,也构成了他对底层文化的初始认知。 《隐秘的角落》里那些非常烟火气、很有生活现实感的镜头语言,正来源于此。 “那些我从小到大所看到的东西,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内容,也是我血液里的东西。这样的东西是我理想中的传达我们社会文化的一个方式。” 他那时候对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自知的,并且一直持续到大学。他不喜欢就读的法律专业,在大学期间无意中读了很多剧作方面的书籍,包括大量剧本。 “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看这些东西,我只是单纯的有兴趣而已,会把它当故事看。”那时候辛爽并没有想到今后要做相关的职业,“也是不自知的状态。” 他真正拍片子是在2010年左右,开始的时候也没什么专业的设备,不了解这个行业,只是出于喜欢,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,就做了。 拍的时间长了,就慢慢步入了正轨,开始接拍专业的广告、MV。“然后就觉得自己好像能干这个事,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干,然后就开始拍一些商业的东西。” 这种生活持续了十几年,直到综艺《幻乐之城》出现,辛爽终于有了为人熟知的机会。 《幻乐之城》之前,辛爽和节目的音乐总监梁翘柏已经有过音乐上的合作,梁翘柏对他拍摄的作品很满意,于是在筹备《幻乐之城》时便想到了他,问他要不要来玩一玩,刚好他那时候活儿不多,就来了。 从开播到收官,辛爽一共去了五次,五支短片拍下来,他也在业内打出了名气。这次经历成为他正式进入行业的敲门砖,第一次敲开的,是《隐秘的角落》的大门。 《隐秘的角落》里有他看过的剧、读过的书、所学的专业、玩过的音乐,他很巧妙的把自己的过往融入进了剧中,最终形成了带有辛爽特色的拍摄风格。 初次拍网剧,辛爽不想给自己打分,他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力所能及之内最好的程度,至于好坏,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观众。 “其实我对它的预期,比方说分数什么的,我都没有特别想这件事,在我们看来,我们要做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观众。” (责任编辑:) |